平时逛菜市场、超市买鱼,大家都想着吃点新鲜鱼补营养,可偶尔会刷到 “什么鱼吃了致癌”“三种致癌鱼不能吃的是什么” 这类说法,看得人心里发慌,到底哪些鱼真有风险,哪些是谣言?今天就用大白话跟大家说清楚,以后买鱼心里有谱,吃得也安心。
首先得明确一点:没有天生就 “致癌” 的鱼,咱们常说的 “致癌鱼”,大多是因为鱼的来源有问题、储存不当,或者烹饪方式不对,才让鱼里出现了致癌风险物质,不是鱼本身有毒。所以别一听到 “致癌鱼” 就吓得所有鱼都不敢吃,关键是分清哪些情况的鱼要避开。
先说说第一种要警惕的鱼 ——来源不明的野生鱼。很多人觉得 “野生鱼比养殖鱼好,更天然”,但要是不知道野生鱼来自哪里,可千万别乱买。比如有些野生鱼生活在被污染的河流、湖泊里,水里可能有重金属(像汞、铅、镉)、农药残留,这些有害物质会慢慢积在鱼的身体里,人吃了之后,这些毒素也会在体内堆积,长期下来就可能增加致癌风险。就像有些地方的工业废水没处理好就排进河里,河里的鱼吃了带毒的水和食物,本身就成了 “毒载体”,这种鱼再新鲜也不能吃。
第二种要注意的是不新鲜、变质的鱼。鱼一旦不新鲜,尤其是夏天温度高,很容易滋生细菌,细菌还会分解鱼里的蛋白质,产生一种叫 “组胺” 的物质,虽然组胺主要让人过敏,比如吃了之后头晕、拉肚子,但要是鱼变质严重,还可能产生其他有害物,长期吃也有健康风险。更要注意的是海鱼,比如金枪鱼、鲭鱼这些,要是储存不当,还可能产生 “雪卡毒素”,这种毒素就算高温煮也破坏不了,虽然不直接致癌,但会损伤神经,对身体伤害极大,而不新鲜的海鱼,出现这种毒素的概率会更高。
第三种是反复油炸、烤焦的鱼。很多人爱吃炸鱼、烤鱼,比如炸带鱼、烤秋刀鱼,但要是烹饪时温度太高,把鱼皮烤焦、炸黑,或者油反复用很多次,鱼里就可能产生 “苯并芘”“杂环胺” 这些致癌物质。比如有些路边摊的炸鱼,油用了一天都不换,鱼炸得外焦里嫩,看着好吃,可焦糊的部分藏着不少有害物质,偶尔吃一次解馋还行,经常吃就会增加致癌风险。所以不是鱼本身致癌,是这种不健康的烹饪方式,让鱼变成了 “风险食物”。
除了这三种情况,平时买鱼、吃鱼还有几个小细节要注意,能帮咱们避开风险。比如买鱼尽量选正规超市、菜市场的,能看到鱼的来源信息,像有 “检验检疫合格” 标志的鱼,就比路边小摊的散装鱼更放心;买回家的鱼要尽快吃,吃不完的放冰箱冷冻,别在常温下放太久,避免变质;烹饪的时候,尽量选清蒸、煮汤、少油快炒的方式,少做油炸、烤焦的,就算烤鱼,也别烤到外皮发黑,烤之前用锡纸包一下,减少有害物质产生。
可能有人会问,那平时常吃的鲫鱼、鲈鱼、带鱼,会不会有致癌风险?其实只要是来源正规、新鲜的,用健康方式烹饪,这些常见鱼都是安全的,还能补充优质蛋白,对身体有好处,不用因为担心 “致癌” 就不敢吃,关键是学会分辨风险,而不是盲目忌口。
常见疑问解答
问:听说 “大型海鱼汞含量高,吃了致癌”,那像三文鱼、鳕鱼这些能吃吗?
答:大型海鱼比如鲨鱼、剑鱼,因为在食物链顶端,吃的小鱼里有汞,长期积累下来,自身汞含量确实比小鱼高,长期大量吃会影响神经系统,虽然不是直接致癌,但对健康不好。不过三文鱼、鳕鱼属于中大型海鱼,汞含量不算高,只要是正规渠道买的,每周吃 1-2 次,每次吃手掌心大小的量,就没问题,不用完全禁止,它们的 Omega-3 脂肪酸还对身体好。
问:冻鱼和鲜鱼比,会不会更容易有致癌风险?
答:不会的。正规的冻鱼,都是在鱼刚捕捞上来的时候就快速冷冻,能锁住营养,也能抑制细菌滋生,和鲜鱼比,只要储存得当,没反复解冻、冷冻,风险是一样的。反而有些 “冰鲜鱼”,看着新鲜,其实在常温下放了很久,细菌已经开始繁殖,比冻鱼更危险。所以买冻鱼要选包装完好、没有解冻痕迹的,回家解冻后尽快烹饪,就很安全。
问:吃咸鱼会不会致癌?比如咸鱼干、咸带鱼这些。
答:咸鱼确实要注意,因为制作过程中会用很多盐,盐在体内可能转化成 “亚硝胺”,这种物质有致癌风险,尤其是长期、大量吃咸鱼的人,患消化道癌症的概率会更高。所以咸鱼可以吃,但别当日常菜天天吃,偶尔吃一次解解馋,吃的时候搭配新鲜蔬菜,多喝水,能减少风险,尽量选低盐制作的咸鱼,比高盐的更健康。
其实咱们不用对 “致癌鱼” 过度恐慌,只要掌握正确的买鱼、吃鱼方法,避开来源不明、变质、过度烹饪的鱼,平时常吃的新鲜鱼都是安全的,还能补充营养。关键是别被谣言误导,也别用不健康的方式烹饪,这样既能尝到鱼的鲜味,又能吃得放心。
最后想跟大家聊聊:你平时买鱼更爱选鲜鱼还是冻鱼?最喜欢用什么方式做鱼?有没有遇到过买了不新鲜的鱼,或者吃了之后不舒服的情况?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经历和小技巧,咱们一起交流,让吃鱼更安全、更美味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