养热带鱼的朋友,不少人第一次养鱼会选孔雀鱼 —— 毕竟它颜色亮、游起来灵动,看着就讨喜。但刚接触的人常会好奇:孔雀鱼能长多大?还有人说孔雀鱼不建议养,这又是为啥?今天就用大白话跟大家掰扯清楚,不管是想入坑还是刚养的,都能少走弯路。
先说说孔雀鱼能长多大。其实孔雀鱼不算大型鱼,成年后的体长很有限,一般情况下,公鱼会比母鱼小一些。公孔雀鱼成年后,体长大多在 3-4 厘米,最多也就到 5 厘米,它们的优势在尾巴 —— 尾巴展开能占身体一半长度,像小扇子似的,颜色还特别鲜艳,红的、蓝的、带花纹的,这也是大家喜欢它的原因。
母孔雀鱼就不一样了,成年后体长能到 4-6 厘米,比公鱼壮实不少,不过母鱼的尾巴没那么大,颜色也偏朴素,大多是银灰色或者浅褐色,只有尾巴尖可能带点颜色。但不管是公鱼还是母鱼,想让它们长到正常体长,环境得跟上。比如鱼缸不能太小,要是用那种十几升的小鱼缸养一群,鱼活动不开,大概率长不大;水温得稳定在 22℃-26℃,这是孔雀鱼最舒服的温度,温度忽高忽低,鱼容易生病,自然长不好;喂食也得注意,别只喂一种鱼食,偶尔加点冻丰年虾、水蚤,补充蛋白质,鱼才会更壮实。
再聊聊为啥有人说孔雀鱼不建议养。其实不是孔雀鱼本身不好,而是有些情况确实不适合养,尤其是对新手来说,容易踩坑。
第一个原因是 “繁殖太快,不好控制”。之前咱们说过,孔雀鱼繁殖频率特别高,一个月就能生一窝,一年能生十几次。要是没准备好,鱼缸里的鱼会越来越多,很快就 “爆缸”—— 鱼多了水质容易坏,水里缺氧,鱼会陆续生病死亡;而且小鱼太多,还得单独分缸养,新手没经验的话,很容易照顾不过来,最后鱼死了还不知道为啥。
第二个原因是 “容易生病,新手难应对”。孔雀鱼看着活泼,其实抵抗力不算强,尤其是水温、水质稍微出点问题,就容易得白点病、烂尾病。比如换水时没晾水,水里的氯气刺激鱼;或者水温突然降了几度,鱼就可能长白点 —— 身上密密麻麻的小白点,看着就揪心。新手没处理过这些情况,要么不知道怎么用药,要么用药量不对,最后鱼可能就救不活了。
第三个原因是 “对环境敏感,细节要注意”。比如孔雀鱼不能和太凶的鱼混养,像地图鱼、鹦鹉鱼这些大型鱼,会把孔雀鱼当零食吃;就算和温和的鱼混养,也得注意体型差不多,不然孔雀鱼的尾巴容易被其他鱼啄坏。还有换水,不能一次换完,得留一半老水,不然水质波动太大,鱼会应激,出现躲着不动、不吃食的情况,新手很容易忽略这些细节,导致鱼养不长。
常见疑问解答
问:家里鱼缸小,只能养 3-4 条孔雀鱼,能养好吗?
答:只要鱼缸不是特别小(比如 5 升以下的小鱼缸),养 3-4 条成年孔雀鱼是可以的。建议选 20 升左右的鱼缸,装上小型过滤器,保持水质干净;水温控制在 22℃-26℃,别让温度波动太大;喂食的时候,一次少喂点,每天喂 1-2 次,别让食物沉在缸底污染水质,这样鱼就能活得舒服。
问:孔雀鱼养着养着尾巴烂了,是怎么回事?该怎么处理?
答:孔雀鱼烂尾巴,大概率是水质不好导致的 —— 比如长时间没换水,水里的细菌变多,或者换水时水温、水质波动太大,鱼应激后抵抗力下降,被细菌感染了。处理的话,先把病鱼捞出来单独放在小缸里,避免传染给其他鱼;然后在病鱼缸里加少量土霉素(按说明书用量,别加多),每天换 1/3 的新水(提前晾好的),坚持 3-5 天,一般就能好转。平时多注意换水,别让鱼缸里的水太脏,就能减少这种情况。
问:想养孔雀鱼,但怕繁殖太快爆缸,有办法控制吗?
答:当然有办法。最简单的是 “分缸养”—— 只养公鱼或者只养母鱼,没有公鱼母鱼在一起,自然就不会繁殖了;要是想养一对,又怕生太多,母鱼生完小鱼后,及时把小鱼捞出来,要么送给其他养鱼的朋友,要么单独养在小缸里,别让小鱼在大缸里长大,就能控制数量。另外,也可以减少喂食量,别让母鱼营养太好,这样繁殖频率会降低一些,不过不建议长期少喂,容易影响鱼的健康。
其实孔雀鱼不算难养,只要搞清楚它能长多大,避开那些不建议养的坑,比如控制好繁殖数量、注意水质水温,新手也能养得很好。你们有没有养孔雀鱼的经历?比如养的孔雀鱼最长长到了多少厘米,或者在养的过程中遇到过繁殖、生病的问题?欢迎在评论区留言,咱们一起交流经验,让大家都能把孔雀鱼养得活、养得漂亮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