平时逛菜市场或者刷美食视频时,可能有人会听到 “鮰鱼” 这个名字,不少人会好奇:鮰鱼是什么鱼?还有人说鮰鱼不建议吃,这背后又有啥说法?今天就用大白话跟大家聊透,不管是想尝试吃还是单纯好奇,都能搞明白其中的门道。
先说说鮰鱼是什么鱼。其实鮰鱼有个正经的学名,叫长吻鮠,属于鲶形目鲿科,跟咱们常说的鲶鱼有点亲戚关系,但外形和口感差别还挺大。从外形来看,鮰鱼最明显的特点是 “脑袋小、身子粗”,嘴巴周围有 4 对须子,肚子圆滚滚的,尾巴是分叉的,不像鲶鱼尾巴是圆的。它的体型不算特别大,常见的鮰鱼一般重 1-3 斤,大的能长到 10 斤以上,但市面上卖的大多是小体型的,更适合家庭烹饪。
鮰鱼主要生活在淡水环境里,像长江、珠江这些大河的中下游,还有一些大型湖泊、水库里都能见到它的身影。以前它多是野生的,现在因为市场需求大,人工养殖的鮰鱼也越来越多,价格比野生的亲民不少,不少餐馆里的 “红烧鮰鱼”“清蒸鮰鱼” 用的就是养殖鮰鱼。
再说说口感,鮰鱼的肉特别细嫩,没有小刺,这点特别讨喜 —— 不管是老人还是小孩吃,都不用怕卡刺。而且它的肉没什么土腥味,蛋白质含量高,脂肪含量却不算高,按说应该挺受欢迎,可为啥有人说鮰鱼不建议吃呢?其实不是所有鮰鱼都不能吃,主要是这几个情况让大家对它有顾虑。
第一个原因是 “野生鮰鱼数量少,可能涉及保护问题”。以前长江里的野生鮰鱼特别多,但因为过度捕捞、水域污染等原因,野生鮰鱼的数量越来越少,现在已经被列为重点保护的水生生物之一,野生的肯定是不能吃的,要是有人卖 “野生鮰鱼”,那大概率是假的,或者是违法捕捞的,吃了不仅没保障,还可能触犯法律,这也是为啥不建议大家随便吃鮰鱼的重要原因。
第二个原因是 “部分养殖鮰鱼可能存在水质和饲料问题”。虽然人工养殖的鮰鱼是允许食用的,但如果养殖环境不好,比如鱼塘水质差、有污染,或者养殖户为了让鱼长得快,用了不合格的饲料,那鱼身上可能会积累有害物质,比如重金属、抗生素残留等,吃了对身体健康没好处。普通消费者很难分辨养殖鮰鱼的来源是否安全,所以会有点担心,自然就不太建议吃。
第三个原因是 “处理不当容易有异味”。鮰鱼的腹腔里有一层黑膜,还有一些脂肪,要是处理的时候没把这些东西清理干净,做出来的鱼会有一股腥臭味,口感也会变差。很多人自己在家做鮰鱼时,不知道怎么正确处理,吃了一次味道不好的,就觉得鮰鱼不好吃,也就不建议别人吃了。其实只要处理干净,用对烹饪方法,养殖的合格鮰鱼还是挺美味的。
常见疑问解答
问:在市场上怎么分辨鮰鱼和鲶鱼,怕买错了?
答:其实分辨起来不难,首先看尾巴,鮰鱼的尾巴是分叉的,像剪刀一样,鲶鱼的尾巴是圆扇形的;然后看嘴巴周围的须子,鮰鱼只有 4 对须子,鲶鱼一般有 2 对长须子,还有 2 对短须子,数量更多;最后看体型,鮰鱼是 “前细后粗”,肚子比较圆,鲶鱼是整个身子都比较粗,脑袋也更大,记住这几点,基本就不会买错了。
问:如果想吃鮰鱼,怎么选到安全的养殖鮰鱼呢?
答:首先尽量选正规渠道,比如大型超市、有资质的农贸市场,这些地方的鱼来源相对靠谱,还能要求商家出示检验合格证明;然后看鱼的状态,新鲜的鮰鱼眼睛是清亮的,没有浑浊,鳃是鲜红色的,闻起来没有异味,要是鱼眼睛发浑、鳃发暗,还有腥臭味,就别买了;另外可以问问商家是哪里养殖的,尽量选水质好的产区的鮰鱼,比如一些大型水库养殖的,相对更安全。
问:在家做鮰鱼,怎么处理才能去掉腥味,让口感更好?
答:第一步先把鱼肚子里的黑膜彻底刮干净,用刀反复刮几次,直到没有黑色为止;然后把鱼腹腔里的脂肪剪掉,这些脂肪是腥味的主要来源;接下来可以用料酒或者姜片、葱段给鱼腌 15-20 分钟,进一步去腥味;烹饪的时候可以多放点生姜、大蒜、紫苏叶,这些调料也能压制腥味,不管是红烧还是清蒸,都能让鱼的味道更好。
其实鮰鱼本身是不错的食材,关键是要选对正规养殖的,处理干净再烹饪。你们有没有吃过鮰鱼?是喜欢红烧还是清蒸的做法,或者在选鱼、做鱼的时候遇到过什么问题?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,咱们一起交流怎么把鮰鱼做得更美味,也让更多人了解鮰鱼的真实情况!